在申请美国大学的过程中,ED(Early Decision,提前决定)选校无疑是重中之重,它最能考验选校水平。
相较于之前的EA(Early Action,提前行动)阶段,ED更像是主菜而非开胃菜,而后续的RD(Regular Decision,常规决定)阶段则相对轻松许多。ED选校需要精准定位,力求尽早尘埃落定。
ED选校极具个性化,无法像EA那样简单推荐几所热门学校供申请者任选。ED的考量因素包括申请者的学术成绩、课外活动、专业兴趣、个人喜好、家庭支持情况、高中背景以及同校前辈的录取情况等,这些因素都使得ED选校无法一概而论。以下是一些ED选校的基本思路:
PART.1
充分利用ED机会
对于大多数申请者,特别是没有额外优势的普通国际生而言,ED几乎是唯一的“加分项”。这是因为ED展现了申请者对学校的忠诚和决心,学校也重视这种忠诚度的体现(否则就不会设立ED政策)。
此外,ED阶段每位申请者只能申请一所学校,这减少了竞争对手,降低了竞争压力。从录取结果来看,ED阶段的“玄学”成分相对较少,更加稳定和可靠。
相比之下,RD阶段则充满了不确定性,因为大量申请者同时申请,每个名校都面临激烈的竞争,各种结果都有可能发生。在当前名校对中国籍学生录取难度日益加大的背景下,ED甚至可以适当降低“梦想标准”,以稳妥为主。
PART.2
选择真正心仪的学校
ED学校最好是申请者的“梦校”,即真正喜欢且被录取后愿意就读的学校。至少,被录取后不应感到后悔。如果申请者对未来可能的选择感到犹豫或后悔,那么应该将机会留给EA或RD阶段的学校。
判断是否为“梦校”可能难以抉择,但用“是否后悔”来衡量则更为直观和可操作。
PART.3
参考本校往届录取情况
申请者在定位ED学校时,应参考本校往届学生的录取情况。
通过比较GPA、托福成绩、标准化考试成绩以及获奖情况等数据,申请者可以大致了解自己在同届学生中的位置,并找到与自己情况相似的往届学生。
参考他们的录取结果来设定冲刺、匹配和保底三档的选校范围。然后,从冲刺校中选择1-2所作为ED申请的目标。
PART.4
选择合适的高度
ED选校应冲高一点,但不应过高。过高的目标可能导致申请失败,而过低则可能让申请者感到亏欠。选择一个合适的高度,才能充分利用ED的机会。
同时,要注意各校的录取难度和排名并不完全对等,申请者需要做好充分的研究。例如,达特茅斯学院虽然排名第十八,但由于招生人数少,其录取难度不亚于排名前十的学校。
PART.5
考虑其他因素
天气、地理位置、开销、饮食住宿以及学校氛围等因素也是申请者需要考虑的。与其他轮次不同,ED一旦收到录取通知就没有选择的余地,必须接受。因此,申请者需要在申请前提前考虑这些因素,确保自己做出明智的选择。
苏公网安备 32059002002239号